亏损不止市值虚高,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有多尴尬?

2024-09-19 10:56:30 股票分析 人宁

编辑|虞尔湖

出品|潮起网「于见专栏」

7月16日,有“AI芯片第一股”之称的寒武纪,股价20%涨停,市值重回1000亿。不过,如此值钱的公司却一直并不赚钱,甚至不及10亿的营收规模,也与其千亿市值相差甚远。

令投资者十分担忧的是,近年以来,寒武纪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而且,在其尚未扭亏为盈之时,寒武纪还陷入了营收不断下滑的僵局。据寒武纪财报数据显示,2023年公司总营收下滑2.7%,而2024年第一季度,其总营收更是大幅下滑65.91%。

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之下,寒武纪在资本市场的表现,也充满了争议。一种声音认为,寒武纪不足10亿的营收规模,撑不起其千亿市值,股价有些虚高。另一种声音则认为,中国有一定科技实力的芯片企业凤毛麟角,寒武纪是真正为数不多的科技企业,千亿估值恰到好处。

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寒武纪上市,赶上了AI大模型的时代红利。公开资料显示,寒武纪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处理器芯片,是AI市场爆发的重要国产替代。只是,一家只是未来可能值钱,但是现在却并不赚钱的公司,未来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?种种迹象表明,寒武纪未来的发展,或许依然面临重重困难。

股价高低起伏,大模型热潮也未“拯救”业绩

在各大AI科技企业对算力的要求越大之时,对芯片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,而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寒武纪。

虽然作为中国AI芯片龙头,寒武纪是名副其实的算力行业头部企业。但是,与很多AI企业一样,其商业化之路同样充满坎坷。因此,自上市以后,寒武纪的股价表现,也是忽高忽低、并不平稳。2020年7月中旬,寒武纪科创板上市之初,其市值就在1000亿元以上。

不过,在寒武纪上市之后,二级资本市场开始瞬息万变,其股价也曾一路下跌,甚至从最高接近300元/股,跌至发行价以下。

所幸的是,2023年席卷全球的AI大模型之风,让寒武纪的股价触底反弹,并于2023年4月,重回千亿市值。只是,好景不长,在2023年下半年,寒武纪遭多位创投股东大幅减持后,寒武纪的股价又开始一路下跌,直至2024年2月,跌至百元以内。

据观察,寒武纪此番股价回升,主要得益于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以来,行业整体算力规模持续走高。例如,据市场研究公司IDC近日发布的《中国智算服务市场(2023下半年)跟踪》报告显示,2023下半年中国智算服务市场整体规模达到114.1亿元,同比增长85.8%,其中,智算集成服务市场规模为36亿元,同比增速129.4%。

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寒武纪的股价大涨,亏损不止市值虚高,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有多尴尬?或许是大洋彼岸的英伟达、以及国内其他已经兑现业绩的AI巨头,给投资者带来的信心。

例如,2024年6月,英伟达股价一度超越微软、苹果,成为全球第一,让投资者看到了芯片企业的爆发力。因此,也带动国内AI龙头股股价上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相比很多AI企业一直没有跨过商业化这道坎,英伟达在业绩方面,却拿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可观“结果”。

据英伟达2025财年第一财季报告其在第一财季实现营收260亿美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262%,而分析师此前预期为246.5亿美元;其中数据中心营收为226亿美元,同比增长427%。

而对标国内一些芯片龙头企业,海光信息在上半年交出了还算不错的成绩单,也是投资者看好寒武纪的参照物之一。因此,二级资本市场的投资者,对于目前尚未正向盈利的寒武纪,依然充满了期待。

只是,英伟达在AI赛道的强势地位,并非一朝一夕。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寒武纪,与其难以同日而语。因此,千亿市值下的寒武纪,未来的发展压力,也不言而喻。

业绩多年亏损,扭亏或遥遥无期

作为AI芯片巨头,寒武纪的股价与其业绩表现,并不相称,甚至其自上市以来,亏损就是常态。财报显示,寒武纪上市以来的2020年-2023年,分别亏损4.34亿元、8.25亿元、12.56亿元和8.48亿元;今年一季度,寒武纪虽然亏损略有收窄,但是绝对值依然高达2.27亿元。

据分析,寒武纪业绩表现不佳,原因是多方面的,甚至有一些是历史原因。时钟拨回到2016年前后,彼时的寒武纪,因为大客户华为海思的加持,先后推出了1A、1H处理器,业绩一路飞升,可谓“风生水起”。

这两款产品,分别搭载华为海思麒麟970、980芯片,并在华为P20Pro、Mate20Pro、Mate20X等畅销款的手机上,而这类手机的销量,高达上亿部。

不过,好景不长,自2019年华为海思自主研发芯片处理器架构后,便不再采购寒武纪的相关产品。因此,曾经华为贡献收入超过90%的这部分营收,一路降低直至归零。值得注意的是,华为自主研发芯片后,不仅严重挫伤了寒武纪的业绩,更让寒武纪多了一个竞争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。

更让寒武纪雪上加霜的是,2022年底,寒武纪还被美国商务部列为“实体清单”。据介绍,这也意味着,所有向寒武纪出口的技术或服务,均需申请许可。尽管寒武纪曾公开表示,公司的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研发,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,此举不会对公司造成致命影响。

但是不可忽视的是,寒武纪的部分原材料、生产设备都是美国公司供应的。这也意味着,其芯片产能、出货量或将因此受到影响。事实证明,此后寒武纪的业绩也确实受到了较大的影响。

而在2023年8月底的业绩说明会上,寒武纪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陈天石也曾面向媒体,说明了供应链因素对公司产品带来了影响,并表示公司将克服外部困难,有序推进各项经营工作。

除此以外,造成寒武纪业绩常年亏损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,寒武纪不得不持续砸钱,研发相关核心技术。

历年财报数据显示,2020年-2023年期间,寒武纪研发投入分别为7.68亿元、11.36亿元、15.23亿元和11.17亿元,远高于同期营收的4.59亿元、7.21亿元、7.29亿元和7.09亿元。由此也导致了,寒武纪经常入不敷出。

不过,从积极的一面来看,寒武纪目前不“赚钱”,并不代表其以后不能实现盈利。正如业内人士分析,AI芯片一直供不应求,虽然英伟达与华为在行业占据了先发优势,但是随着AI时代的来临、行业需求的激增,芯片国产替代是大势所趋,而寒武纪的市场空间,依然不难想象。

只是,以目前寒武纪的业绩增速来看,其营收增长或许过于平稳,甚至还出现了下滑。在规模效应尚未呈现之前,寒武纪扭亏为盈,恐怕依然会遥遥无期。

AI生态难成,寒武纪亟待规模效应

通过寒武纪的业绩规模可以看出,寒武纪未来扭亏,还需要在业绩规模方面进一步“努力”。但是残酷的现实是,相比华为、阿里、百度都有自己的云计算业务,寒武纪缺少自己的AI生态,所以在AI芯片出货方面,需要严重依赖外部客户,而且是中小型客户,这也限制了其出货规模的想象力。

而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大型AI企业,迟早会像华为一样,走上芯片自研的道路,也注定难以与寒武纪为伍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寒武纪在国内的竞争对手,也不算少。除了海外的芯片巨头外,国内的华为昇腾、阿里平头哥、百度昆仑芯等,均是寒武纪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按照寒武纪的烧钱速度,寒武纪急需“回本”。但是目前寒武纪相比一些已经通过AI实现正向盈利,并在走向营收、净利润规模化的企业,还在负重前行。因此,也需要尽快通过规模效应,来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。

只是,AI行业的红利期或许稍纵即逝,以寒武纪的发展速度,能否赶上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所带来的机遇,还尚未可知。因此,很多投资者也比较担心,寒武纪会不会在业绩方面兜兜转转、股价大起大落的过程中,错过AI赛道的黄金期。

由此可见,摆在寒武纪面前的挑战,已经非常明朗。一方面,寒武纪或许需要通过更多维度的AI业务布局,来补齐其AI生态缺乏的短板。只是,这显然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,必然尚需时日。

另一方面,寒武纪的技术研发“药不能停”,按照目前行业的竞争环境,寒武纪还需进一步壮大其技术实力,才能与全球AI巨头掰手腕,从而更快地抓住行业机遇,早日呈现规模效应。

结语

作为AI芯片第一股,寒武纪可谓名声在外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如今寒武纪已经走到了必须加速商业化、扭转财务层面困局的关键时刻。

值得庆幸的是,很多投资者依然对寒武纪的未来充满信心。因此,广大投资者也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把寒武纪重新“顶”到了千亿市值的位置。

期待在资本市场“满血复活”的寒武纪,在未来的市场博弈中,能够用亮眼的业绩,来证明自己的实力,而不是一味地靠讲故事、描绘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景,来撑起其千亿市值。

搜索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